【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】- 不管處境是怎麼樣,大多數人都有權利自己要活得更好更快樂。
🔺到底什麼是快樂呢?
快樂可以是點一份快樂兒童餐、在酒吧品嚐一杯酒、可以是看一場電影、可以是達成自己預期設定的目標,又或者早起衝浪時,乘浪飛翔。
🔺但如果說快樂是一輩子存在的狀態呢?
✨從前哲學家有兩種看法
👉🏽快樂是客觀的,能被旁觀或者歷史學家查知或者評價,這可能代表擁有健康、長壽或者溫暖的家庭,又或者是沒有財務問題或者其他憂慮的問題。
客觀的快樂指數或者稱為「安康」指數,各國政府用來評估人民是否快樂的研究,聯合國從2013年開始把每年3月20定為「國際幸福日」,希望可以終結貧窮、減少社會不公平、保護地球,以促進這些可評量的快樂。
👉🏽快樂是主觀的,快樂也許不像「安康」而是更接近「滿足」或者「幸福」,如果用這個定義來看沒有旁觀者可以知道某人到底快不快樂,即使外表活潑自在,但內心也可能極度憂鬱;表面上平靜無波,也可能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或感動。
現代思想家所謂主觀的快樂之一切層面,包括「自我實現」「找到意義」在人生中「發揮創造力」並且達到「心流」或是「正向情緒」。
🔺那如果我們再假設快樂是一種主觀的情緒感受呢?
✨哲學家從三個不同的方向來探討主觀的快樂。
👉🏽第一種方法是心理學與精神分析醫學有關。
認為快樂就是憂鬱的相反。某些東方哲學家認為,這種情緒狀態可以藉由冥想之類的技巧來培養;西方哲學家猜測這可能跟他天生高含量的血清素有關,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目前研究猜測它是維持情緒平衡的關鍵。
👉🏽第二種方法是「量化快樂主義」或「快樂主義|hedonism」
他們主張快樂是人生,花在自我享受、體驗樂趣、感覺開心或者喜悅的整體份量來決定,而「快樂自我主義」,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盡快、盡可能體驗身體和感官上的樂趣,無需顧慮後果。
👉🏽第三種方法「慎思快樂主義 」| prudential hedonism」或質化快樂主義,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方式
愉悅或者快樂是具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的,我們跟動物一樣享受身體的愉悅,像是我們可以從飲食或者性愛中得到快樂,這屬於「較低層次」;然而心理上的愉悅,可能從藝術裡、知性的討論、理想的交流,或者藉由某些善行中得到的愉悅,則是「較高層次」,也許更有價值。
🔺我在想也許有一天,人類將會選擇明確而持續的模擬愉悅感,而不是踏入充滿風險的生活體驗,但現在也許還不是時候。
亞里斯多德認為,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,來自行為舉止、互動交流以及人生方向,體會到成就感與滿足感,而追求個人主觀認知的快樂,是每個人獨有而重要的責任,這也是一份人生中的大禮,不管處境是怎麼樣,大多數人都有權利自己要活得更好更快樂。
🔺你/妳的快樂又是什麼呢?
很歡迎你的留言或者私訊,也許你的答案也可以給其他人更多的啟發。
參考書籍:Aristotle‘s Way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❇️如果你喜歡分享的內容❇️
➡️可以追蹤IG @m_ssc
➡️按愛心❤️並且收藏
➡️分享文章並且標記我
.
.
.
#快樂 #幸福 #哲學 #快樂主義 #慎思 #慎思快樂主義 #質化快樂主義 #禮物 #正念 #內觀 #冥想 #觀照 #抱石 #攀岩